关于人才引育用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9九游会首页登录
时间:2024-03-13 15:47:36 来源:j9九游会首页登录 本文已影响 人
关于人才引育用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是提升一个地区整体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也是其所在地区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集聚更多人才到党和国家事业的“主战场”,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坚持“引育用留”共驱动,为谱好人才新篇提供坚强保障。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制度的政治优势,党建引领、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才作用,营造与时代发展相呼应的人才大环境。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助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坚持党管人才,进一步强化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职能,创新人才发展规划、培养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不断改进服务,提高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xx自治区不少地方搭平台、出政策、给扶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成效显著。但在人才引育用留工作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攀高结贵”问题。表现为一味追求高大上,无闪亮标签的不引,非耀眼光环的不谈。不可否认,大专家、大教授等高端人才含金量高,但也不能罔顾人才作用发挥的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否则,即便博了眼球,效果却未必好。不同的资源禀赋、体制机制、产业集聚等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不尽相同,对人才的吸引カ也不尽相同,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无论是产业转型,还是科技进步,就人才引进而言,恐怕还是适用的、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墙里墙外”河题。表现在政策扶持上,对外来人才极尽优待之能事,对本土人才却不甚关注。采取种种措施,甚至是“非常规”手段,吸引招徕人才,无疑具有战略及现实意义。但具体到一个地区,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时,务必推敲斟酌。道理很简单,同样的人干同样的事,享受的政策、待遇却不一样,恐怕会给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印象,制度设计也欠公平。
三是“越俎代庖”问题。为了集聚人才,不少地方政府不仅舍得下“血本”,还习惯于当“主角”,事必躬亲。不可否认,在引才初期,政府主导主推可以集中优势赘源,在点上实现快速突破,形成效率优势和示范效应,但过多包办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新常态下,政府在人才引进中的角色应由“推动者”向“服务员”转变,缺位不行,越位亦不妥。应逐步把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到“动力源”的开发和维护上,通过搭舞台、定政策等,切实发挥好引才单位主体作用
四是“曲终人散”问题。时下,不少地方政府都把人才项目作为吸纳人才的重要载体,不单是市级层面有,许多县级层面也有,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由于评选机制的简单化、片面化,导致有些人才计划、人才项目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比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可通过订单式培养、精细化培训、导师制等方式合理配置力量,使技能人才由“粗放型、人员多”向“专业化、人才多”转变。资源倾斜“有的放矢”,打造创新平台。
五是“离退休干部”使用问题。因年龄限制,一批有着丰富经验且身体健康的老同志离开工作岗位,但在重新发挥余热合理取酬上,就遇到各种限制规定,党培养了他们一辈子,如果不能发挥其余热,看到他们在公园广场舞上露头角的时候,才感觉人才的真正浪费。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是提升一个地区整体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也是其所在地区软实力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抢人才,“人才争夺战”可谓愈演愈烈。如何更好地建设人才新高地,必须在“引育用留”上探索新机制,才能聚人才,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
优化引才渠道,实现效益最大化。一要科学制定人才需求方案,实现精准引才。围绕地方工作思路,紧扣重点工作,科学合理制定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方案,明确所需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比例,有的放矢精准引才,实现人才收益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二要创新多形式、多渠道、多载体的人才引进方式。采取“上门引才”“顶岗考核、先用后聘”等方式,分门别类,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精准实施。把单一“以钱揽人”变为分配激励、项目支持、培养使用、保障服务等相结合。
遵循成长规律,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一要制定科学的培育计划,完善导师帮带制度。对工作经验缺乏的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可用2-3年时间,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梯度建设,通过分年度、分层次进行历练培养,促进人才壮苗提能。在高层次及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中广泛开展“传帮带”活动,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后备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支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引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二要搭建人才培养历练平台。依托党校、高校、企业等机构,举办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对实用人才采取政企联建、政校联建、校企联建等方式建设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开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
精准人才配置,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一要充分发挥人才特长,精准合理进行人才配置,确保能职匹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应。对引进的人才,探索建立人才二次选岗的机制,增强人才选岗的满意度,既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缓冲的余地,又能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二要构建公平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对典型的先进人才进行广泛宣传,通过优先评价、选拔、培养等方式,凸显优秀人才的贡献和价值。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岗位和人才类型,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沟通平台,引导人才实现自我管理,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完善保障机制,健全人才引留政策。一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有的放矢地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要针对各类人才进行实地调研,全面深入摸清他们关心什么、重视什么以及担心什么等问题,分层分类整合调查结果,制定相应保障机制。在培养使用上,对编制、职位予以相应配备。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落实好人才奖励、住房保障、社会保障,以及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关心照顾,让他们在精神上、内心深处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消除人才后顾之忧。二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将引才政策转变为留才条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允许人才在一定范围内正常合理流动。支持区域内部人才流动,跨行业、跨部门交流任职、轮岗,增加人才的知识覆盖面,提高人才综合素养,实现人才能力发挥最大化。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如何破解人才“引、育、留”难题,就要从着力从人才政策、产业创新、服务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入手,做到精准引、精细育、精心留。
一是要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做到精准“引”。 要立足“选才”这个基础,让人才进得来、用得上。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开展人才需求专项调研,要聚焦人才“引育留”三个方面,制定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完善人才分类认定、专项编制、平台建设、柔性引才、安居保障、项目资助、创新激励、创业扶持、人才评价等政策体系。从产业发展、岗位需求、专业类别等方面精准拟定引才需求,突破“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评价限制,以研发数量、培育人数、成果转化、社会贡献等量化考核指标,形成人才差异化考核。探索采用“积分制”方式,对表现优异的,达到一定分值可晋升人才等级,并给予相应奖励;对不合格的,从人才库中除名,确保真正把人才引准、用好、用活。
二是要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做到精细“育”。 要立足“育才”这个关键,让人才提素质、长才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加强人才实践锻炼,选派优秀人才到支柱产业、旅游、电子商务、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领域进行锻炼,让人才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服务发展的综合能力。理论需联系实际,高学历人才还需实践历练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好玉需要精雕细琢,引好才更要育好才,既要高端“引”,还要本土“育”。各地要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建设本土人才培育平台,协同生产、教学、研发、市场等资源,构建强大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推出名匠、名师、名医、名厨、文艺名家、田园名星、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型科技人才等本土菁才培育计划,加大校地企合作力度,与高校联合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人才提供持续“充电”,与企业联系建立产业研究中心,让人才在一线不断“历练”,并给予人才项目扶持资金和创新创业奖励补助,真正为地方发展培育出一支本土产业人才“大军”。
三是要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做到精心“留”。 要立足“用才”这个导向,让人才尽其才、尽其力。更要立足“留才”这个保障,让人才留得住、沉得下。聚焦精准战略,加大创新创业资助激励,兑现落实相关激励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激励导向;加大人才发展投入,积极协调优先保证财政对人才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优化“绿色服务通道”机制,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困难和问题。敬才则才兴,爱才则才聚。各地要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各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常态化、近距离开展联系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建成人才工作微信公众号、人才工作网等线上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产业介绍、人才政策、创业支持等咨询,代为受理人才认定、政策申请、项目申报等“一站式”服务。结合各地实际,制发“优才卡”,为专家人才提供医疗保健、工商税务、法律金融等便利服务。提供高层次人才公寓,开通城区与产业园区交通专线,建立人才及配偶、子女的就医、就学协调机制,持续开展人才慰问、人才体检等活动,解决生活生产后顾之忧,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真正把人才“留下来”。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集聚更多人才到党和国家事业的“主战场”,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坚持“引育用留”共驱动,为谱好人才新篇提供坚强保障。
引人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基层是党的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但基层人才青黄不接的矛盾愈发凸显,大部分地区存在编制已满,人员不足的现象。基层用人主体务必立足岗位选干部,敢为事业用人才,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伯乐”之心,以更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流向一线、扎根基层。
育人才,不断提升人才素质。“尚贤者,政之本也” 。基层用人主体要着力搭平台,强化人才培训,为人才“蓄能”,提升人才综合协调能力,磨炼人才坚强意志。同时,要着重提升人才队伍的政治品行和政治素养。推动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效能。“人尽其才,则百事兴” 。要因材施用,充分发掘人才特长优势,最大限度盘活人才资源。从制度激励和组织创新层面,真正落实容错纠错制度,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疏通基层干部人才的成长渠道,做到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留人才,坚决抓好人才服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稳人心必先提供保障,基层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基层人才待遇低、环境艰苦、居住地与工作地点的分离等问题突出。一方面,要从政策保障、经济待遇上下功夫。完善干部任命选拔制度、提升基层干部的工资待遇,用“实打实”的举措让基层人才有搞头、有盼头。另一方面要增强人文关怀,增强基层人才归属感,鼓励基层人才“愿意留,留得住,干得好”。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要深入推进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人才政策是扬帆的风,须聚焦产业发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搭建机制平台,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形成人才聚集的磁场,解决好服务人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拓宽瓶颈、推高天花板、夯实兜底,让人才能更好的引进、育好、用实、留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人才竞争不仅包括“引才”竞争,还包括“育才”“用才”和“留才”竞争,是人才工作综合实力的竞争。
引才工作是人才总量增加的首要源头,育才工作是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用才工作是使人才充分发挥效能的指挥棒,留才工作是维持人才资源存量的关键。各大城市要统筹制定实施“引育用留”协同促进的“四位一体”人才制度体系,在“人才大战”中赢得长远发展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还深刻阐明了人才资源是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利实现的核心资源理念。在新时代高质量、全面协同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要求下,伴随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大城市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显著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凸显。为获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和各层次人才,各大城市正在持续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制度体系,陆续出台、实施一系列优惠的人才政策,使得人才竞争白热化。各地区的“引才”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提升人才工作成效,但单方面强调“引才”工作并不意味着能够全面提升人才竞争力。
从战略视角来看,人才竞争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人才力是否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来讲,是人才的流量和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人才竞争不仅包括“引才”竞争,还包括“育才”“用才”和“留才”竞争,是人才工作综合实力的竞争。引才工作是人才总量增加的首要源头,育才工作是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用才工作是使人才充分发挥效能的指挥棒,留才工作是维持人才资源存量的关键。建议各地区要始终坚持以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工作要求,结合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实际,统筹制定实施“引育用留”协同促进的“四位一体”人才制度体系,形成独特的人才制度优势,以利于在激烈的“人才大战”中获得最终胜利。综上所述,人才竞争本质上是人才制度的竞争,其制胜核心因素在于构建完善的“四位一体”人才制度体系,打造人才制度优势。
瞄准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制定人才需求方案;创新人才引进渠道,有效提升人才智力存量
人才需求是开展引才育才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人才工作具体实施指明正确方向。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框架下,建议各地区根据战略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自身的发展规划。在开展人才“引育”工作之前,需以全面有效完成发展战略规划为根本,深入提炼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实现所需人才要素,盘点梳理现有人才存量,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科学合理制定人才需求方案。人才需求方案的形成是为了弥补人才需求预期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要明确所需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如职称、学历、年龄、产业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到岗时间,这样有助于实现精准引才育才。科学合理的人才需求方案,能为满足人才质量和结构需求提供路径选择。在人才到岗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育满足需求,如育才成本较高,可与引才成本相比较进而作出选择,实现人才收益最大化。换句话说,科学合理制定人才需求方案,也有助于提升人才需求途径选择的弹性。
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实际上是对人才智力的需求,人才智力资本存量决定着人才到底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人才引进是提升人才智力存量的重要手段,其本质上是智力引进。智力引进相较于人才引进的范围更广,其也可通过“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来实现。现有人才引进渠道大多是网络招聘、人才市场招聘、专场招聘会、猎头等一种或多种渠道的结合。但对“高精尖缺”人才来讲,这些传统人才引进渠道很难满足现有需求,迫切要求引才主体创新人才引进渠道。比如,在海外建立人才联络站,拓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与国际国内顶尖科学家或实验室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结合内部培养机制,提升人才智力资本水平;与国内外发达城市达成战略合作,借助外部智力满足发展需求。此外,创新引才渠道还需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不断拓宽引才主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实施人才培育计划;重视人才优势理念,充分激发人才智力发挥
在人才工作中要避免一味地以外部引进方式作为满足人才需求的唯一手段,要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根据人才战略需求,大力开发现有合适的青年高潜人才,因其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后备军。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育计划,密切跟踪培育过程,严格考核培育结果,保障青年高潜人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切实增加现有人才资本存量。内部人才培育计划除满足人才智力需求外,还有助于提升人才的存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激发人才工作动机,更有利于避免青年高潜人才因能力得不到提升而产生流动,进而降低人才引进机会成本。值得重视的是,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青年人才的成长;在实施人才培育计划过程中,要始终秉持整个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有效防范适得其反的效果。人才成长离不开实践锻炼,要依托重大项目、重要平台,鼓励青年高潜人才参与其中,科学用、大胆用、放心用,通过导师制或“传帮带”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青年高潜人才在干中学、学中做,切实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攻坚克难的能力。
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方面,普遍存在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经验与新任岗位要求不一致的现象,这使得人才在工作中不仅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而且还会给人才带来工作上的压力和消极情绪,进而降低工作绩效,不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在人才使用方面要加强对人才优势使用理念的重视,充分发挥人才特长,根据岗位对人才各项能力的需求,精准合理进行人才配置。在当今快速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为在短时间内赢得核心竞争力,对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充分激发人才潜能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优势理论认为,每个人均有自己的优势即所擅长做的事情,对人才来讲更是如此,付出努力对人才的优势进行识别、使用和开发,有助于给人才带来幸福感、优秀的绩效和自我成就感。进一步来讲,人才优势的识别和开发最终是为了发挥人才的使用价值,加强人才的优势使用理念,是人才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为成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又一重要理论基础。此外,在人才优势使用实践中,还应重视不同人才的优势所形成的优势聚集效应,这有助于形成团队优势、产业优势甚至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全面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优化人才生态系统,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如何留住人才方面,要全面深入考虑人才关心什么、重视什么以及担心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为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全面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以留住核心骨干高层次人才,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在制定人才保障制度时,要针对各类人才进行实地调查,全面深入摸清人才关心什么、重视什么以及担心什么等问题,分层分类整合调查结果,区分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配套措施,有的放矢地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比如,普遍存在的需求有工资水平、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户口政策以及海外人才的居留、落户和出入境等;特殊需求包括发展空间、创新创业补贴、高科技人才科研所需设备等。还要在“离退休干部”使用问题上积极调研。让有着丰富经验且身体健康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同志,重新发挥余热并能合理取酬,让熟悉xx的本土人才的真正二次回归。
人才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人才与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活、工作等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有机整合而形成的高效系统,其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各地区为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系统,已做出多种尝试。比如,为做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对引进的人才提供各种优惠待遇、办公条件、配套设备、人才公寓及其他生活保障等;构建 “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人才服务效率,增强人才引进软实力;将引才引智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本保障;很多地区推出“引进一个顶尖专家、培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模式。这些举措均为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作出重要贡献。但在新时代环境下,要始终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系统,提升人才制度的协同、互补和动力作用,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制度有机整合、融为一体,通过形成人才制度优势,才能有效地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总之,各地区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从战略观念和全局观念出发,大力打造人才制度优势,以“引育用留”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四位一体”人才工作制度体系为指导,避免形成“重高薪、轻需求,重数量、轻质量,重头衔、轻使用,重引进、轻培养和留用,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成本”的人才思维局限,从而在“人才大战”中赢得发展优势。